2022年10月25日上午,沙巴体育
经济系、经济学党支部在图书综合楼0506教室成功举办了2022年第6期(总第41期)研究生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由经济系、经济学党支部周敏丹老师、司海平老师和熊柴老师共同指导,由周敏丹老师推荐书目并主持,2021级、2022级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们共同参加。本次读书会围绕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著的《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进行了交流与讨论,由2021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的谭先杰、毛庆庆同学以及2022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尹福、贾文轩同学进行主报告。
毛庆庆同学首先讲述了两位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同与他们同获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迈克尔·克雷默一起合作使用田野实验的方法致力于减轻全球贫困的故事,随后阐释了田野实验方法相比于一般实证研究的四大好处。接下来,他结合书中案例总结出导致穷人陷入“贫困陷阱”的三大原因——错误认知、恶性自我预期、人的本性,并认为政策制定者应当从这些症结点发力,如给穷人提供正确的信息,帮助穷人建立稳定的预期。最后,他将书中的田野实验方法同我国的精准扶贫实践作对比,指出我国当下精准扶贫的方法更全面、更彻底且效果更好。随后,周敏丹老师就穷人是否理性,穷人的选择是否合乎经济学最优化决策的原理这一问题同大家展开讨论。张国栋同学认为,相当一部分的贫穷地区信息是不完全的且人是有限理性的,人们追求的往往是当下的、有限理性的“满意决策”,而不是长期的、理性的“最优决策”,这受到个体受教育程度、生活经验、社会背景等多重因素杂糅交织的影响。毛庆庆同学从对“理性”的理解进行补充,谈到判断是否理性不仅是看当前的选择是否满足穷人的效用最大化,还要看穷人是否能从现在或之前的选择及其结果中形成更为理性的预期。
谭先杰同学以“预期、自由与助推——以温和专制主义摆脱贫困”为题展开报告,他认为,在讨论贫穷问题时首先要区分开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从教育、医疗、制度等方面论述了贫穷的原因。关于如何摆脱贫困这一问题,他认为稳定的预期,充分的权利、自由和能力,以及助推式的政策导向是最关键的因素。他还结合了氯化水、加铁面粉、蚊帐等例子说明了温和专制主义在政策决定、帮助穷人摆脱贫困等方面的重要性。接着,司海平老师提出教育能否促进脱贫这一问题。周敏丹老师指出,绝大多数有关贫困和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都近乎一致地认为“教育是最重要的摆脱贫困的方法”。但是很多低收入国家的现实情况是,很多父母不愿意或者没办法让他的所有孩子都去接受教育,因为教育是存在机会成本的——孩子去上学就丧失了打工所带来的当期收入。因此,如何让教育真正惠及更多低收入群体是需要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
尹福同学首先介绍了埃斯特·迪弗洛和她的导师阿比吉特·班纳吉,他们都是减贫行动实验室J-PAL的联合创始人,也是本书的合著作者。接着向大家介绍了什么是贫困陷阱以及书中提到的三种贫困的原因:食物、健康和教育。进而引入萨克斯的观点:强调巨大的推动力对改善贫穷的重要性。接着从穷人解决贫困问题为什么如此之难,外界的力量如何帮助解决贫困问题和小额信贷的理论基础三部分展开,向大家介绍了小额信贷对穷人福利的改善作用。随后,大家就小额信贷能否帮助穷人摆脱贫穷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靳耀祖同学认为,思考小额信贷能否帮助穷人摆脱贫穷,首先需要思考不同人群突破贫困陷阱的阈值是否一样。熊柴老师认为,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问题和小额信贷问题存在相似性,不管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会呈现“嫌贫爱富”的倾向。司海平老师补充道,小额信贷是怎么工作的,让穷人致富还是让穷人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支出,目前这整个机制还不太清楚。周敏丹老师认为,小额信贷的有效性会面临穷人抗风险能力弱和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挑战,只有在一个运行良好的金融市场中,小额信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减贫作用。最后,张国栋同学从自身的实地调研经验分享道,他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小额信贷的效果在贫困地区收效甚微,人们往往会对小额信贷有极大的不信任感,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一定鸿沟。
贾文轩同学以“发展生产力和‘解放思想’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为题展开报告。他首先梳理了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即作者从饥饿、疾病、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出发,分析了穷人面对这些问题时的行为和选择以及小额贷款、存款等方面对穷人进行政策倾斜所产生的效果和局限。同时结合中国的脱贫成就提出,只有发展先进生产力,同时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脱贫攻坚中中流砥柱的作用,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熊柴老师从新的角度提出穷人存款的行为可能会使财产面临较大的风险引发大家的思考。熊柴老师认为,在一个社会动荡、银行体系不够完善的环境下,穷人们如果打算存款,相比于存到银行会更倾向于把现金放在家里,而放在家里则需要面临被盗窃的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穷人存款的倾向性。
最后,大家就研究同一个问题时同时使用宏观和微观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是否冲突进行了讨论。李晓航同学认为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并不是一个矛盾的问题,正如书里面从微观叙事出发最后落脚到宏观层面,经济学作为一个国计民生的学科,本就是需要解决生活中普通民众遇到的现实问题。毛庆庆同学讲到,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本身没有宏观经济学,宏观的范畴不过是由微观范畴通过一定的逻辑加总而来。周敏丹老师补充道,微观到宏观不是简单的加总,其中间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司海平老师认为,从微观到宏观的加总是需要有很多严格的假设条件,现实中不一定能够满足这么多的假设条件,不可能从个人随便推及到群体人的特征,但是我们在研究问题时可以既从宏观角度关注国计,也从微观角度考虑民生,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本次读书会,师生们对贫困及其影响因素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中国特色扶贫道路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也对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而深感自豪。
文、图/经济系:张小乔、张国栋、贾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