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4日上午,沙巴体育
经济系、经济学党支部在线上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办了2022年第8期(总第43期)研究生读书会,阅读书籍为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所著《21世纪资本论》。本次读书会由经济系邓达老师、黄立君老师、周敏丹老师和司海平老师共同指导,创新经济学特聘博导方竹兰老师、工商管理系马克态老师出席,熊柴老师推荐书目并主持,2021级和2022级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专业同学参加。2021级陆辰英、王禹婷同学和2022级朱天赐、申晨笛、赵于钧同学作主报告。
熊柴老师介绍,《21世纪资本论》在2013年出版后,迅速引发了全球密切关注。该书基于简单的数学公式和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大量历史数据,推翻了库兹涅茨关于收入分配的倒U型曲线,对我们看待不平等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陆辰英同学以“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研读”为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讨论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分析整体社会资本的重要性是否会随着积累量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大,以及处于不同阶层的群体收入是如何分配的。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不平等问题展开了思考,认为由于国有资本份额大、政府部门收入份额增加,以及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的高经济增长率部分抵消了由收入和财产差距过大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中国并不一定会像皮凯蒂所说的那样重蹈西方19世纪的覆辙。熊柴老师补充道,本书认为老龄化将促使储蓄率上升,这个逻辑关系可能并不成立。
王禹婷同学以“新世纪重新‘抬头’的收入不平等”为题进行汇报。她认为《21世纪资本论》作为一本备受争议的书,在获得认可的同时也被西方左派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批评。皮凯蒂在论述了前人有关收入不平等的研究及不足后,基于最近三个世纪的数据提出了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件冲击带来的贫富分化缩小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此外,本书中所描述的现象正在被实践着,如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法国“黄马甲”抗议等,皮凯蒂的成功与当下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复兴密不可分。报告最后讨论了皮凯蒂的观点在中国是否适用的问题,指出中国的贫富差距可能主要来自于机会不平等,相关问题需要放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讨论。
朱天赐同学主要关注本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认为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主要运用历史数据的归纳法得到主要结论,这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数理公式推导的研究范式有一定的冲击。但归纳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逻辑缺陷,因此在经济学分析中,应当把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在运用历史数据进行归纳得出基本结论以后,再通过数字公式的反推演绎,证明自身归纳的结论没有逻辑缺陷。数字化公式是冰冷抽象的,但数字推导的应用不应当被完全摒弃到经济学分析之外,它恰恰可以弥补历史归纳方法的缺陷。在经济学分析中,应当充分发挥历史数据与数学推理的优势,二者互补,方能得到既与经济现实紧密联系、又具有科学理性的经济学结论。
申晨笛同学以“r>g是否收入不平等的根源”为题进行汇报,深入讨论了皮凯蒂提出理论的逻辑关系。该书的核心逻辑和结论为资本收益率r大于经济增长率g,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根源。申晨笛同学从皮凯蒂的资本主义两大定律出发,通过数学推导,得出资本收入增长占经济增长的比例是不变的,这与r是否大于g 是没有关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都是不变的。熊柴老师就申晨笛同学的报告方向表示了高度肯定,鼓励同学们在未来的读书学习中更多分析著作的核心逻辑。
赵于钧同学的报告题目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制度根源及对中国的启示”。探讨了发达国家的财富和收入差距是否将会继续扩大以及处于不同阶级的微观个体其面临的收入不平等现象,并讨论了皮凯蒂提出的征收累进资本税建议,以及对中国贫富分化和收入不平等有何启示。司海平老师指出,财产性收入差距过大可能是造成中国贫富差距的重要方面。例如,富人拥有的房产更多,而房产带来的租金收入,又拉大了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书中结论不能充分解释中国贫富差距等问题,这可能源于皮凯蒂并没有对“资本”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和讨论。
在主报告结束后的点评环节,方竹兰老师谈到,资本的概念很复杂,很多表现为资本的实际上是作为原始创新的超常性劳动,如何判断区分,这是需要研究的。并且,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本有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对创新经济也有特殊的功能,需从多种角度看资本才可能避免简单评价;周敏丹老师探讨了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和财富差距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进而提示同学们从收入的构成要素中去寻找和解释收入不平等的产生根源。周老师还总结了当前读书报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的读书报告学术性不够,内容不够客观和理性,且缺乏必要的论据;有的读书报告虽然引用了较多文献,但只是对文献进行简单罗列,而没有陈述自己的核心观点;还有的读书报告主题与所读书目内容相关性不大。
本次读书会深入讨论了《21世纪资本论》的研究逻辑和研究方法,对全球及中国的不平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图、文/经济系、经济学党支部